NEWS
时间:2024-08-15 13:11:19 来源: 作者:
下午3点,烈日高悬,永康摄影师朱革承带着照相机、三脚架、闪光灯等设备来到中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在高温与机器轰鸣交织间,将镜头对向繁忙的生产线与工人们。
拍摄工厂和工人这件事,朱革承已经坚持了20年。从“低、小、散、弱”的小作坊小企业,到如今规模化的现代工厂,朱革承为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的转变留下了一份份真实的影像。近期,他凭借此系列照片收获了第四届浙江摄影金像奖。
朱革承第一次接触相机是在7岁。当时,年幼的他就拿着父亲的相机到处拍照,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台长江牌相机。长大工作后,他越发热爱摄影,一开始只是没有章法地拍摄些身边的人和景。后来因为从事税务工作,每天都在与各种企业打交道,朱革承就想,既然自己会拍照,又懂企业,那么有责任为这些企业留下一些照片。从此,他将相机对准了永康大大小小的企业。
采访当天,朱革承在中坚科技的各个车间穿梭不停,寻找合适找拍摄对象和机位,两个小时下来,他的脸上挂满汗水。
“这里的环境已经算好的了,大家工位上都有电风扇,旁边也有休息间,园区还有食堂、宿舍。”朱革承回忆,10多年前,夏天去工厂拍摄都要大半夜去。“那时候,好多工厂从晚上8点上到上午8点,一方面是为了避开用电高峰,另一方面,白天厂里实在太热了。”朱革承还记得,当时的工厂车间里普遍布满灰尘,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冲床声响。但越是艰苦的环境,或是碰到极热或极冷的天气,朱革承就越积极地往工厂跑,“这样才能拍到典型性的照片”。
简易的淬火工艺和淬火车间。(2010年7月,拍摄于永康)
为了避开白天的高温和用电高峰,寅寅公司的工人晚饭后开始干活,一直干到天亮。(2015年7月,拍摄于永康)
长期待在工厂进行拍摄,还让朱革承一度产生幻觉。“我坐在办公室里,比如听到‘咚’的一声,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晃动,有人在我面前扫地时,会觉得整个屋子都布满灰尘。”
朱革承最喜欢拍的照片是工人肖像。每次拍摄前,他都要与工人进行交谈,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——“工作内容是什么?”“来这家工厂已经多少年了?”
为了拍摄工人们最真实的状态,朱革承经常与他们一同上下班,请他们吃饭、喝酒,与他们处成了朋友。“我每次喝完冰啤酒就拉肚子,他们都完全没事,吃完喝完继续干活。不过,我这样喝了三四次后,也不拉肚子了。”说着说着,朱革承就笑了。
工人们淳朴,让朱革承很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。“相熟以后,他们就不会感觉到镜头的存在,在镜头下的一切表现都很自然,最终在照片也会中呈现出最真实的一面。”
新哲模具厂工人在手工打磨刚出炉还带有毛刺的锻铁。(2015年7月,拍摄于永康)
落后的生产方式,产生了大量的次品废品,经常有产品需要回炉。转型升级,永远在路上。(2022年8月,拍摄于永康)
朱革承拍摄的工人们眼神坚定,体型健硕,汗水布满黝黑的皮肤。有时候,朱革承会在拍摄时情不自禁地落泪。“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,就写在他们黝黑的皮肤、刚烈的嘴唇和满是老茧的手上。”
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朱革承镜头下的企业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最初的手工操作、半机械化生产,到后来的自动化流水线、智能制造系统,汗水、灰尘、油污不见了,取代的是智能工厂、无人车间、大数据平台等高科技元素。
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汽车生产流水线。公司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,做强科技生态圈,产品广受客户好评,年销售汽车279万辆。(2024年5月,拍摄于临安)
中坚科技每年都会定期请医生来到公司,对全公司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。(2022年月,拍摄于永康)
他的拍摄主题也从“中国制造”转向了“中国智造”,拍摄对象也不拘于永康企业,而是走到了浙江各地。
这20年以来,朱革承已经记不清自己去过了多少工厂——“至少几百家吧”,也数不清自己拍摄了多少照片——“把以前拍胶片转成数码后,加起来有100多TB”。有时候去一个工厂拍十几天也不一定能收获当下满意的照片,朱革承还是继续拍,然后将照片一一保存着。“有些照片可能需要未来某天回过头看,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。”
采访最后,当问及朱革承,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改变的过程中,拍摄创作手法上有做什么改变时,朱革承回答“没有什么变化,我做的只是如实地记录罢了”。